推荐此文 为什么中国多“天才”美国多大师?

作者:sherry 发表于: 2007-05-05 01:16:55.0

我觉得下文写得挺好,POST出来,看有人愿和我讨论吗?

---------------------------------------------------------------------------------


为什么中国多“天才”美国多大师?

  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美国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笔者就此做一点剖析。

  “数学神童”与“数学白痴”

  先看中国人怎样教育小孩。很多人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

  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中国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将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鹦鹉学舌。

  也许有人要问,小孩在玩中能学到什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 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小孩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拣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小孩你不可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会流出去?小孩都在认识、体会这个世界。

  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似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神童”;而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白痴”。

  然而那些“中国神童”长大后都到哪去了?纵观近代世界科学史,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造就大批顶级科学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分数,还是为应用和创新?

  当然,今天在北美的华人第二代,虽然多少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但也不不亚于老美,工程师、博士后及专业人才比比皆是。

  强调结果与重视过程

  还有人认为美式教育注重广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笔者觉得这种评价不够准确。没有深度的学习,美国人怎么能包揽大多数诺贝尔奖?

  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回过头来,不但经过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教科书范围。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教育是全社会都要支持的事业,美国高中生进入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决赛者的很多实验都在大学实验室里完成,指导老师多是大学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儿科,而这些获奖者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很优秀。美国还把很多大学基础课程下放到高中,给有能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可以被大学承认。

  但美国基础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水准也参差不齐,在快乐童年观念主导下,小孩没学习压力,过度放任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刻苦用功,这对教育资源是极大浪费。有的在小学四五年级还记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毕业还离不开计算器,如此种种与素质教育差很远。

  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把高中的最后一年作为复习迎考的冲刺,是有效率的学习?那或许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学生学习是在练兵,结果不应该看得过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过程,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更难有所创新。美国学校讲综合评价学生,高考状元被名校拒绝,并非新鲜事。想想今天世界顶尖的大学,美国占了多少?他们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美国高中生。一流的大学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学生,一流能维持多久?

  相信权威与追求真理

  这几年笔者回中国多次,许多亲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资聪明。但从他们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从学校里的分数所折射出的残酷,也使小孩的心灵充满忧伤。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减退,创造力没有得到培养。被动的学习和主动的探索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寻找标准答案,后者在追求真理。

  我的女儿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但她在中学时所掌握的某些学科的知识没有中国国内的学生深入和熟练。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记忆多少知识论英雄,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顶尖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并非都智力超群,大学不仅是在选拔聪明学生,更重要的是寻找卓越的年轻人。

  我女儿的一篇论文质疑普林斯顿大学一位教授的论点,她的思路就是想证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论文交给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大师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兴趣,给了她A的成绩。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相信权威,揣测领导。像我女儿那篇论文是黄毛丫头挑战名校教授,岂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国的教育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去探索追求真理。

  中国人常说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自已照亮别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有人说近代科学家以爱因斯坦为代表,近代发明家以爱迪生为代表,近代艺术家以毕加索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们小时候都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不管这些大师是因他们的思维早已飞出学校的框框,还是因后天努力,他们都做出伟大成就。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被埋没多少,又有谁知晓?

  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多了解,多借鉴,多思考,才有益于发展。

pugongyingRe:推荐此文 为什么中国多“天才”美国多大师?
Dec 5, 2007 12:44:45 PM

“家教”随想录
作者:辛迪

家教,是一门学问;家教,是一门爱的艺术;家教,是人生的开端;家教,是一本承上起下的经典。美国的 home school 就是家教的一部分。它有一个健康的体系在里面运作,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它很像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私塾教育。值得我们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探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天下父母的心愿。但是只有好的心愿,而没有因才施教的家教方法。其结果,往往很多是事与愿违,好心没有好报。请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孩子是真心喜欢学钢琴的。很多父母花了时间又花了钱,课外活动一样也少不了。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怨声和自己的憋闷。 在和朋友的聚会中,谈论各自的孩子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话题,只要有聚会必定会讲到我们的下一代,中美文化的冲突,心态的不平衡,等等。让我们不得不沉思的是,某某孩子学业优秀,某某孩子找到了好工作,比他老爸的工资还高。遗憾的是,那些父母颜面上的光彩遮盖不了内心的苦涩。“唉......。”听到他们长长的叹气声,问题又被引了出来。他们会自言自语地道来:“孩子长大了,翅膀长硬了,飞走了。雁过还留声,可我们的孩子对我们养育了他们几十年的父母没有什么声音,连一句空头好听的话也没有。”“好凄惨!你说这是为什么? ”“这大概是我的命吧。” 我们这一批会思考的中国人,十几年前,有的更早,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已经二十多年。为的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一句话:寻找自由和幸福。我们曾经听到几位两鬓早添白发的中年妈妈说:“太晚了,太晚了。要是时间能让我重新走一遍的话,我会扬长补短地去养育我的儿子,他一定会很优秀,不会像现在这样不懂常理。我总希望儿子比他爸爸强,可现实并非如此。也许就是命吧。不能想儿子,一想到他,我们就会心痛。还是谈点别的话题好。”有一位朋友甚至跟我这样说:“如果,谁能让我的孩子重新从儿童开始再走一回,那么我愿意用死来相换。”这位妈妈说到这儿时,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这是心的诉说,她太明白了,人生不能重来。 我们中国人的“面子学问”中有一大特点是,家丑不可远扬。只有到了家里实在无法解决时,才会去求助于他人。我们这些到美国来“洋插队”的新移民,没有了根,那种浮萍的滋味就是心灵的空荡感觉。人是灵与肉的高级动物。没有灵的寄托,人是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和幸福。物质的享受,到了一定时候必然虚空。去年,在我们住的社区里,中国人家庭发生的枪杀毁灭自由与幸福的例子,给我们同胞的启示是什么呢?死去的爸爸,和受伤的妈妈为人父母,给我们的下一代又展示了什么呢?今年初春,又是在一个朋友家的聚会上,朋友告诉我,她去参加了一个不寻常的葬礼,“老人送”。20岁的孩子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此,一对中国父母痛失了充满憧憬的独生女儿,永远的伤痕将伴随着父母一生。悲剧,悲剧啊,又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我和我的朋友们再一次陷入快要窒息的沉思,谁之过? 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多数父母和他们的子女彼此之间有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一个女儿对她的母亲说:“妈妈,我真是运气好,你和爸爸跟人家的父母不一样。我不高兴的时候,任何心里话都能和你们诉说,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讨论并将那些问题解决。”母亲回答她:“对啊,这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女儿说:“某某同学好可怜,某某同学好羡慕我有可以沟通的父母,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跟父母沟通心思。有很多事情,我也没有经验,也帮不了他们。你知道吗,某某同学都想过要自杀,她非常痛恨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讨厌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某某同学在吸毒。某某同学已经和十几个男孩睡过觉了……。”这位母亲听到这儿,她的反映是,沉默,思考,再沉默。 因才施教,是一种家教的艺术。有一对父母,他们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并不美满。但他们意识到不能让下一代重复他们的路,他们尝试着使自己成为孩子心中的好爸爸,好妈妈。在过去的20年里,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自己的女儿身上作了一次长长的实验。结果如何呢?请听这位妈妈说的话:“我们女儿已上大学(大三),她每次打电话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有什么新闻?你们最近没有吵架吧?我最担心你们为了一点小事闹得不开心,就像是小孩子。”这些话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明白,孩子已经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了。“爸爸,妈妈,这个周末,天气不错,你们有时间可以来看我吗?我请你们吃饭。”做父母的此时此刻的心情,除了兴慰和快乐没有别的。孩子在惦念着父母,这便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最好的回报。你根本不用担心孩子不努力,不发愤图强,因为她早已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感恩除了有言语还必须有行动。这位妈妈相信,他们的孩子会用她特殊的行动来报答他们对她的养育之情。她一定会把刻骨铭心的父母之爱传递给她的下一代。还有一位单亲妈妈的上大学女儿这样对她的母亲说:“妈妈,我虽然在少年的时候很不幸,突然的车祸失去了好爸爸。但是,你给我的爱是没有其他人可以代替的,你脾气不好,我慢慢地在理解。不管别人如何认为,你在我的心里永远是好妈妈。假如有一天,你老了也不用担心,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当这位妈妈热泪盈眶地听着女儿的肺腑之言。她明白血浓于水,是自己的爱,是自己敢于承认错误的行为感化和沟通了母女情结,从而将以前不愉快的事情悄悄抹去。类似这样充满真爱的家庭,在北美的中国人家庭里还是不少,只是缺少百花齐放的交流。中国人骨子里的谦虚美德,不善张扬,一直在起作用。 在和朋友聊天中,我还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讨厌学中文,他们是在父母的压力下才去中文学校。这说明了我们教中文的方法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用了我们自己幼年在中国学语文的那套老方法。现实是,地点和环境都发生了质的改变,这套老方法不就是刻舟求剑吗?!我的观点是,我们的孩子在美国学中文,绝对不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地去死记硬背。我们应该采用因地制宜的方针,做父母的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不讨厌中文,慢慢地再来喜欢它。就像是打开一坛埋在大地中的千年醇酒,越闻越香,忍不住喜欢地要去品尝它,要把它拿来与人分享。 我认识两位中国孩子,来美国时,一个七岁,一个六岁,她们的中文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主要来自他们的父母。为了延续祖国的文化,十几年来他们在家里几乎不说英文,目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顺其自然的中文环境。这两家的孩子慢慢地掌握了一套自学中文的方法。他们上了大学,各自都选修了中国古汉语(老师是美国人)。中国古代思想之渊源----老子,庄子,孔子的著作让他们读得流连忘返,自感学识浅薄。同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暑假里,其中的一个孩子和从中国来的大学生一起活动,当他们得知她六岁来美国的背景后,个个瞪大眼睛,惊奇万分,不敢相信。因为,他们在她的中文语言表达上找不到破绽。在这儿,我要强调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两家的父母都是启蒙孩子兴趣的第一任教练。然而,我听到很多父母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没有经验教自己的孩子,我们不是做这一行的。要我说,只要你会讲普通话,你就是合格的教练。我记得我的小学同学中,有好多同学的爸爸是山东人(百万雄师过长江的解放军),他们的妈妈是上海人,他们的外婆是温州人,外公是广东人等等。我的这些同学轻而易举地学会了四种语言(家里的几方话和学校的普通话。)他们吵架和说笑话的时候是那么的有趣横生。 话说我们来北美的这批弄潮儿,有谁自己承认是蠢才一个,自甘浅陋。为什么你在你的孩子面前不愿发扬光大你的母语呢。你偏要用你的蹩脚英文和你的孩子对话呢。我们知道,天下没有一个女孩子是学会了养儿育女才去嫁人的。那么女孩子当了妈妈以后,凭什么去养儿育女呢?凭她刻骨的爱心。这一份爱心,会使她精细地掌握着婴儿的喜怒哀乐,寒热饥饱,从而随机照料,曲尽其妙。如有什么问题,她会以最谦虚的态度向身边的妈妈们,奶奶们请教,寻根究底,从善如流,于是就会十分神速地把别人的育婴本领变成自己的育婴本领。极其艰辛繁琐的育婴任务,就这样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就完成得尽心尽力,如质如量。 我们有幸在北美相聚,这是我们的缘。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生活在北美,大大小小的美籍华人的脸,代表的永远是中国人。我们要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中国移民走出来,都是代表一个整体,人们叫我们亚裔,就好像我们在自己的祖籍国一样,遇到外来的少数民族,我们也会把他们统称为一个整体,用一个整体的形象或绰号来评估他个人的品格,所以当我们踏出祖籍国中国大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不再只是代表自己 个体了。中国这个民族有很多值得发扬光大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后代身上拥有的是中西合壁的精华,那就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还有苦劳。孩子长大了,有一天,他们也成了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好崇拜父母能流利地通晓中美语言和文化。那时候,我们这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含笑而归,归去来的路。 众人所知,在我们中国人的教会里,有很多家庭有极其宝贵的家教经验,尤其是我们的台湾同胞(他们没有经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洗礼),那些精华所在是来自上帝的。台湾有位教育家说:“今天的世界,普遍陷在迷惘中,是非缺乏标准,善恶没有界限,它的远因近果实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反映,人们只知追求物欲而忽略了精神上的修养,于是变得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混混噩噩,茫然而无所措,无所从。人心如此,国际如此,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危机重重。人类再不回头,终将走入没顶的深渊。” 人生在世,无一例外,都是在追求幸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种传统思想的支配下,我们这批人来到美国。十几年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受到不同人种的为人处世的感动。这种感动又让我们想到,如果能把自己的为人处世,内心平安的快乐去传受给有需要的人,结果会怎么样呢?我想,能感动别人的人,自然常常被别人所感动,而互相感动,正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我只是抛砖引玉,盼望着有共鸣感受的朋友一起来把各自的好家风分享,探讨这个人类永久的话题-----家教。

rainmanRe:推荐此文 为什么中国多“天才”美国多大师?
May 13, 2007 5:53:47 AM
文章观点没甚不对,不过中国人的教育方法也有他的优点,guarantee一些,可能拿不到诺贝尔奖做不了大师,但都去名牌大学、做医生或做Engineer,做个中产阶级也不是很好吗?但如果你给小孩放鸭子,任由他发展,则有可能只能进个一般大学或大学都进不去。象我们老美邻居的小孩自由发展最后去了个West Michigan State U高兴得不得了,我可不愿那样。教育孩子是个复杂过程,我不想太冒险,只想找一个guarantee一点的办法。
arborlakeRe:推荐此文 为什么中国多“天才”美国多大师?
May 6, 2007 5:44:35 AM
我同意文章观点,现在很多华裔父母成天就是逼着自己的小孩读书、拿A,很多优秀的学生只是书虫,那些所谓全面优秀的学生,音乐、体育、读书样样都行,实际上也是在父母设计的一条通向哈佛的道路上刻意而成的,根本不是凭着一种自觉自发的兴趣去做的,看上去有点虚假做作。这些孩子在社交、礼仪上还很欠缺、不成熟。一句话,父母逼出来的。将来长大之后怎么样就不知怎样了,我想会是那种说不清楚的怪怪的。
由于系统升级,论坛回复功能临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