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從民國88年到今年2月,累積申請案件量已經達到2953件,藥害引起嚴重疾病占最大宗約在5到6成左右,其中以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引發死亡案件為最多,累積高達583件。
為增加國人用藥安全,台北醫學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運用大數據引進的「學習型健康照護系統」(簡稱LHS),醫師準備開立引發藥害機率高的藥品前,會要求先檢驗患者基因,降低藥害事件發生。
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到今年2月的資料,藥害救濟給付案第1名的藥品為抗痛風藥物「Allopurinol」至今已給付多達236例,其次為抗癲癇藥物「Phenytoin」總計有146件,第3名也是抗癲癇藥物,藥名為「Carbamazepine」總計有123件。
● 研究:藥品引發藥害與基因有關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表示,亞洲與其他國家引發藥害的藥品相當不同,根據許多研究顯示,原來是基因搞的鬼。位居藥害救濟給付前3名的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經研究找出,原來與台灣人體內常見的一種基因「HLA-B*1502」有關,推估台灣約有1成的人有這樣的基因,等於每10個人就有1人有這種基因。
李友專表示,一旦體內有HLA-B*1502的基因,又有癲癇必須要吃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時,引發藥品不良反應的機率是沒有這種基因患者的1300多倍,等於吃下肚鐵定中鏢。
李友專說,這種基因屬於東南亞人種特有,體內擁有該基因的機率與台灣相同都是1成,若拿東西方人種吃下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引發藥害的比例,東方人是西方人的5到10倍,更能凸顯是東南亞國家人種的特有基因,至於為何東西方人種有基因上差異,醫學界仍在探索中。
● 藥害死亡率高 申請救濟一條辛苦路
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因藥害嚴重疾病獲給付占1030件、死亡給付占472件、障礙給付占74件。但是獲得藥害救濟的比例僅有5成7。
李友專表示,目前醫學界已經找出部分基因與藥物之間的關係,既然如此,醫師再開藥時若是能避開這些特有基因,等同能協助患者避免藥害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引進的「學習型健康照護系統」,能夠紀錄醫師所開立的所有藥品後患者回饋給醫師的用藥反應,連同手術後發生後遺症的紀錄等都能建置在系統中,不僅能防堵藥害發生,也可能進一步增加醫師治療的準確度,降低更多醫療風險。
李友專表示,該系統目前已率先在萬芳醫院上線,先針對36種藥物的藥物基因體學進行研究與臨床試驗,這些藥物未來醫師要在電腦上開立前,都會跳出警示訊息,以及可能會影響的基因,也期盼該系統引進後,建置出一套完善的標準處理模式,也能提供給其他的醫療院所參考使用。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
来源: 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