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头烂额的美国食品安全管理者
由于经济不景气,美国人试图以任何途径、方式和手段赚钱。美国食品市场频曝“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昂贵的羊奶酪实际上是牛奶做的,著名的“鲟鱼鱼子酱”竟由密西西比河白鲟鱼制成,“纯蜂蜜”其实掺杂玉米(1932,1.00,0.05%)糖浆和甜菜,“高级番茄酱”原料是烂西红柿。
海产品造假现象尤为严重
虽然食品以次充好等欺诈手段由来已久,但由于美国进口食品数量不断增多、经济不景气加剧商家竞争,食品安全监管越发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30日报道,食品欺诈已出现在美国市场几乎各种食物、饮料和调料中,包括糖、醋、酒、果汁、蜂蜜、橄榄油等。受害者既有大型连锁零售商和知名餐厅,也有从超市和小贩手中购买食品的普通消费者。
其中,海产品造假现象尤为严重。美国国家海产品检查实验室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988年至1997年间,美国小贩出售的海产品中,34%乱贴标签或冒充其他种类产品。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人员2004年估算,美国大约77%的甲鱼产品标签有误。
密歇根州立大学食品和包装欺诈研究专家约翰·斯平克估计,美国市场大约有5%至7%食品存在安全隐患。他承认,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两种检测法让冒牌食品显形
科技发展让检测食品来源和成分不再是难事。眼下主要有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和同位素分析两种检测方法。
使用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法时,技术人员可从鱼、肉等食物甚至大米、咖啡中提取脱氧核糖核酸,而后与样本数据库比较,即可分辨出“冒牌”食品。
同位素分析法则更为精确,可分辨出食物之间的微小差别。比如,一条鱼是野生还是养殖、一种鱼子酱原料是来自芬兰还是美国某条小河。
纽约市两所高中的学生在洛克菲勒大学和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指导下,利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超市食品。他们发现,在随机购买的66种食品中,11种存在乱贴标签现象。
指导学生参与这项研究的洛克菲勒大学物理学家马克·施特克勒说:“我们如此重视食品成分是否纯净以及产地,但仍有产品贴的是一种标签,装的是另一种东西。这是涉及经济和消费者安全的重要问题。”
确保食品标签准确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职责之一。但这一机构为处理食品污染已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食品欺诈。这招致一些食品行业组织抱怨。
面对呼声和抱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承诺创立一套食品安全监管系统。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下属食品安全和应用营养中心执行主任珍妮弗·托马斯说,一旦发现疑似食品欺诈现象,就会通知联邦管理部门。这一机构将定期与另外两家相关机构互通信息,打击海产品造假。
引自《都市快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