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洋,人们对她的了解和认同,是从中秋节开始的,07年温莎华人协会中秋晚会唯一女主持人,07年温莎华人协会中秋晚会节目<<云之月>>总编导。<<云之月>>一经演出,即大获成功,从而奠定了梦洋在温莎舞蹈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一炮而红的梦洋,应广大“粉丝”们的要求,成立“东方神韵俱乐部”,值此开业大吉之际民间艺人对组织者梦洋进行了专访,作为一位大红大紫的公众人物,人家却一点也不以名人自居,更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始终热情洋溢,令人如沐春风,这不,对待民间艺人这等小报娱记,她更是投其所好,甩出一个个“拳头产品”:“赖汤圆”,“龙抄手”,“钟水饺”。。。
梦洋来自盛产美女的故乡:四川成都。自身先天肢体条件绝佳,下身比上身的长度要长出20厘米,自幼习“舞”,她回忆,从老师安排学生在把杆儿上练功的位置,她就能体会出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后来在上海艺术专业本科毕业,具有声、台、形、表等表演经验及授课经验,曾荣获国际国内多次艺术奖项,但她觉得这并不代表自己的个性,更多的是对规定动作的褒奖。舞蹈是残酷的事业,对于青春和体力,都有它苛刻的要求。拿梦洋自己的话来说,一个舞蹈演员的舞台生涯,应该在35岁以前到达顶峰。如果她选择一条常规的道路走,应该是一直做传统的中国舞蹈,等待年岁渐长,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日子也许会安逸且舒服。但是她希望走尝试和创新的路,她觉得那才是她内心的意愿。在出国前,她除受过严格的芭蕾基本训练以外,还专门学习过 现代舞 、西班牙舞蹈 和 踢踏舞 ,舞技娴 熟; 又经过电影表演艺术的实践,使她的舞蹈表演富于内心感情的体现。在本次编导<<云之月>>的过程中,她倾情展现传统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她还积极参加“健美瑜珈班”,中吸取生活的养分和创作素材。梦洋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本质的范畴与构素是含蓄多义,余味无穷。中国艺术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至境,它既有直接可感的具体形象,又给人的想像和幻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东方文化上,神韵展现中国舞蹈肢体动作的优雅细致,讲究神韵的特点。中国舞蹈有一定的规定和程式要遵循,不是个人随心所欲可以完成的,必须合于民族审美的理想,符合民族情感。梦洋手把手地教授每一个舞姿,步伐,表情,有意识地在强调一种“中国元素”。这种中国元素与我们熟识的中国舞的程式不同,它是一种自觉的表达和演绎。同时她也开始反思,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没有断层,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国家。她认为自己的寻找和追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化上。其实,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要有所了解,必须要真正地住下来。出国后,她一边游历,一边寻找可以代表她自己的新的舞蹈语言。她发现,有很多西方人对中国舞蹈的理解,就是舞红绸和耍狮子。就像京剧一样,国外真正能看懂京剧的人并不多,很多时候它赢得掌声,只是别人出于礼节性的文化尊重。国内舞蹈的教训在于,舞蹈传授当中,老师传授的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却很少去解释动作的内涵是什么。肢体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恰恰忽略了。就像一个人苦练书法很多年,他只是学会了写好每个字,但却不一定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梦洋的理解就是,把多年来学到的最有东方韵味的肢体语汇提炼出来,这种语汇既有中国人的个性,又能让西方人看懂,还能表现个人的想法。
梦洋觉得,她的想法,即把中国舞、现代舞、戏剧、音乐,美术、雕塑综合在一起,也许太过超前,不可能让所有的观众都叫好。况且有些学员参加俱乐部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打发掉无聊的时间,但追求完美的她却觉得展现给观众的应该是当地最高的水准,所以在教学上态度严谨、一丝不苟。民间艺人曾有幸在“健美瑜珈班”上看到过她的即兴表演,哇,原地转, 倒踢紫金冠, 前桥, 后桥, 令人赞叹不绝, 那是用无声的诗在倾诉她内心中无法表达的情怀,不仅肢体语言丰富,连她那特有的大眼睛都能与四肢起到互为传神,相得益彰的作用。与其说她在舞台上展示技艺, 不如说她是在时空的交融中情不自禁地流露生命与爱情的真谛。
民间艺人近来通过与多门类艺术家们交流,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他们对于艺术的执著和敬业精神。梦洋强调,生活中有很多美妙的东西,不应该特别直白地去理解,而更需要用心去感觉,用舞蹈去表现。东方神韵俱乐部所面对的主要课题在于“基本训练”,其实每一个创作都是一些基本训练的重新组合,包括音乐、服装、舞台、灯光、姿势、步法、表情等,都必须在基本程式的要求下进行。她指出,未来人们的审美兴趣,以及对自我民族文化有提倡的意愿,都影响著神韵舞蹈班的发展。期待民族文化的演出透过一定程度的娱乐的形式,赏心悦目地呈现在底河两岸观众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