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华裔科学家丁涛与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和免疫学副教授史洛斯(Patrick D. Schloss),日前在新一期的“自然”(Nature)杂志中,发表“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这项报告指出,人体内的健康微生物组(Microbiome),受到生活经历、菌群与环境、饮食和服用药物等方面的互相影响,并没有单一标准,而研究也发现改变肠道,则非常有可能通过改变口腔细菌来完成。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留美取得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生物博士,并担任过密西根大学博士后研究,目前在纽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丁涛,致力于微生物研究多年。
这份研究中指出,每个人都拥有一套独特且不同的微生物组,当科学家们在致力编写人体每个角落和缝隙中,找出成千上万的细菌同时,丁涛发现,人体内的健康微生物组其实并没有单一标准,这种情形,是受到个人生活经历以及菌群与环境、饮食和用药相互影响的结果。
研究中的另一项重大发现,则是微生物组可分为几个可相互预测的种型(Community type)。这份研究的另一位作者史洛斯博士表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个体口腔中的菌群,可以预测到胃肠道中的菌群类型,他解释,虽然这两个菌群的位置不同,但由新的研究证实,未来想要改变肠道细菌,完全有可能通过改变口腔的细菌达到此目的。
这项研究为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的一部分。人类微生物组是一项主要在了解与健康改变相关的微生物组的研究。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共有200多名科学家参与,预计用五年的时间,对来自近300名健康成人的样本进行分析。这些样本来自人体18个不同的部位,包括口腔、鼻子、肠、耳背后以及手肘内侧等。
史洛斯博士与丁涛博士证实,一个人是否曾接受母乳喂养,的确会与他们的肠道菌群种类有显著关联,而女性的教育水平与某些阴道菌群类型则出现显著关联,至于性别也会影响到某些部位菌群类型。
在这项研究中,密西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任何的菌群类型改变,会与人体健康变化有关联。史洛斯与丁涛共同指出,了解菌群种类多样性,以及导致个体拥有特殊菌群种类,或菌群种类发生变化的机制,将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利用菌群种型来评估疾病风险,进而提供针对每个人的医疗方案。
引自《中新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