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辉林
今天网上有条新闻跃入眼帘:海归博士后孙爱武因为对工作待遇期望太高,一直未能顺利就业,闲暇之余在一家农贸集市摆起了地摊。消息传出,网评如潮,认为海归太把自己当回事者有之,感叹海归在国内无市场者有之,渲染有知识不如有背景者有之,痛心于中国科研待遇低下者有之,断定孙爱武作秀者有之。
看完新闻,笔者感觉如鲠在喉,想写一篇诸如《不是他出了问题,就是科研体制、用人机制出了问题》的稿子。虽说职业无贵贱之分,但海归博士后去练摊,这可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白白浪费啊。很庆幸,稿子还没写,我看到了《北京青年报》的后续报道。
在后续报道中,记者问一万元月薪是否够用,孙爱武答:“别人可能都够。但是我不行啊,我总是丢东西,丢钱。每天丢个一二百元很正常。而且还有人找给我假币……”孙还这样描述他居住旅馆的条件之差:“‘有毒’,我换了多少个了,也不行。”在报道的“编后”部分,孙爱武在密歇根大学的同事朋友说,孙在回国前曾饱受精神疾病困扰。希望能够借助于公布这些实情,引起他的家人和社会关注来帮他治好病。
听听孙爱武和他同事朋友的话,明眼人都会看出端倪:对于眼下的孙爱武来说,其就业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他的心智状况才是需要社会关心的真问题。但愣是有人将他扯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矛头直指中国的就业难、人情社会、科研条件差等诸多弊端。
就业有点难、“拼爹式就业”、科研人员物质待遇有待提高都是实情,但也不是全部的真相。就业再难,有实力的人哪怕没爹没妈,还是能一个接一个地拿到offer,科研人员待遇差那也是相对国外而言,比如前不久出现意外的湖南大学教授南方圆,就是一名海归博士,万元月薪是院领导的近两倍,也不能归入低薪之列。
难道是《北京青年报》故弄玄虚?笔者又登录查看了《北京青年报》的电子版,吃惊地发现,在第一篇报道的“记者手记”中,就有“他的亲友怀疑孙爱武得了精神疾病”、“刘全胜怀疑孙爱武在精神上存在一点问题”、“孙爱武曾经被美国警方带走,进行了被害妄想测试,随后接受了强制治疗等”的字样。很可惜,笔者在网站读到第一篇报道时,看到的是删节了“记者手记”的转载版——一家报纸转载之后,又被网站二次转载。于是,一个“真正”的就业难问题、科研条件问题、就业潜规则问题被端到公众面前,一股股针对伪问题的无名业火被狂泄到网上网下。孙爱武的病情,却被无视、被遮蔽了。
如此一来,报纸更迷人,网站更销魂,只是真相却被肢解得面目全非了。
引自《奥一原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