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成本恐怖片在北美公映,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5%,IMDb评分7.6,足以说明它的可看性。没有血腥镜头和一惊一乍的手法,平实的故事恰当地带入主题,但“它”如同阴魂不散,怎么也摆脱不了。看完心有戚戚焉,看谁都觉得恐怖。
《它在身后 》故事讲述一个名叫洁依的19岁少女,第一次“尝禁果”竟变成了惊悚的噩梦。男友将纠缠自己的恐怖东西——姑且称为“它”——以性的方式传给了洁依,更糟的是,“它”为了接近洁依,可以幻化成任何形态。
恐怖片成功的因素是传染性和绝望感,这部片成功地做到了。影片是基于一套设定——“它”跟随性关系来传播,会一直跟在受感染的人背后追杀。洁依一直在摇摆“传染”和“不传染”之间,这种邪念就像《午夜凶铃》一样带给人刺骨的恐惧。
至于绝望感,“它”的可怕在于“它”会化身为各种形态,有时候是赤裸的男人,有时候是老年妇女,有时候会变成亲友,这些我们平常不注意的人,在特定设定下,就变成人人皆恐怖,让观众始终处在高度警惕中。主角分不清“它”是真人还是“幽灵”,甚至洁依逃跑时,身边的好友都不明所以或不相信,更遑论伸出援手,这种孤立无助的窒息、压抑焦虑的情绪充斥全片。
导演米切尔是底特律人,他迄今为止的两部作品都发生在底特律,并且都很好地利用了这座城市的环境特征。底特律空旷的街道,衰败的建筑,荒凉的郊外,简直是恐怖片天然的外景地,只需要将镜头扫过,就平添一种威胁感。
影片设定时间就是在艾滋初露端倪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恐怖的外壳下,隐喻的是青少年滥交导致性病传播的问题。高大英俊的男友和洁依上床却有邪恶的目的——因为他被前任传染了,洁依和男友发生了性关系,也导致某些“脏东西”会以看不见的方式传播,诅咒就像艾滋病一样传染,与此同时,影片还提出了一个具有道德意味的问题,既然被诅咒传染后,唯一的摆脱办法是和另一个人发生性关系,那我们可以为了自救那样做吗?
引自《信息时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