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又称靠山囤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济南、莱芜、新泰,泰安一带,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因这一带的居民,大多是从河南、河北、安徽逃荒来的,他们与原居住地有着各方面的文化交流和共同的习俗。清乾隆五十五年(179O年),安徽的“三庆”徽班从泰安一带晋京演出,后陆续有“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晋京,给当地带来一些影响。1850年前后,老阳春徽班在泰安西南定居;同时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也流传到汶上地区,他们相互接触,于是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本地梆子。《中国大百科全书》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成立的科班小阳春班,就同时传授徽调与梆子两种声腔”。
山东梆子,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传统剧目有267个, 其中梆子剧目164个,
徽调剧目103个。基本剧目称为江湖十八本,其中《两狼山》为梆子腔,
《烧战船》等为徽调。山东梆子高昂、粗犷,符合咱北方人的性格,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梆子腔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吐字清楚,女腔的尾音翻高八度,使用假声;男腔中有“力嗓”,用假声倒吸气唱出。这两种假声唱法称为“呕”。梆子的唱腔板式有一板.二板,三板、吊锣、快慢四虎头、栽板.双跺腿,扎簧、大起板、哭迷子、金钩挂、呱哒嘴.一串铃等。主弦为提琴,也叫大胡琴,蒙梧桐板,杆粗而短。徽调部分,拨子与老皮簧用胡琴伴奏;乱弹分两种:一种是吹腔,一种叫风搅雪的乱弹,系半句四平调与半句吹腔合成,都有横笛伴奏。罗罗用唢呐,滩簧用横笛、小海笛、二胡来伴奏。传统剧目中使用唢呐曲牌较多,有固定曲文,分大.小五套,经常使用的有50多个。
二十世纪, 俺山东的文化人们对梆子音乐进行了逐步改革,赋予它新的生命
力,将古老的A宫调式改成E徽调式,将女腔提高四度,解决了女腔音区偏低的问题,将男呕倒吸气改为假声,并借鉴了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调梆子等梆子系统的音乐使山东梆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三个高峰期。六十年代,整理了《两狼山》,《赵连岱借闺女》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现代戏曲《送猪记》;七十年代,编演了《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其中《三定桩》、《红柳绿柳》等戏已“捏”制成影片,《赵连岱借闺女》等录制为电视片。八十年代末期至今,编演了《雪落黄河》、《推媳妇》、《正月十五雪打灯》、《雪野风情》,《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等戏。
“梆声荡车城,琴调诉乡情”。上周日午后,在新世纪中文学校140教室里传出阵阵山东梆子唱段,“三会春晚”排练现场上,“方家园”太后方老板激动地说:山东梆子已牢牢植根于人民之中,这次将首次呈现于密州艺术花园里,散发独特芳香。不是说咱们山东人“搬着腚上房顶,自己抬高自己”:这高音C,对俺们胶东一带的妇女来说,忒容易了,英语叫“Easy”。平时后院里凉衣裳,门前喊孩子回家吃饭,听听吧,都是一串串华丽丽滴花腔女高音!。。。
(民俗研究小组正组长)
来源: